山东财经大学陶行知协会:十二载支教接力情暖乡村孩子
发表时间::2019-07-10 09:57:00来源:济南文明网

支教队为乡村孩子们举办合唱比赛。

在支教中感受快乐的乡村孩子们。

  支教队员们和乡村孩子们在一起。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生活教育能够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现象。而对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来说,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基层,体验现实生活,在社会里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接受教育,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成才是一个良好契机。

  在山东财经大学,就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由热爱农村农民并渴望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优秀在校大学生组成,以“走进农村、服务农民、行知合一、锻炼自我”为宗旨,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本着公益初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困难儿童群体。他们的足迹遍布山东、河南、江西、甘肃、广西等多个省份的偏远山村,为那里的孩子提供义务支教服务,将“爱满天下”的主张传遍社会各个角落,同时也让支教者本身不断成长。这就是山东财经大学公益性学生组织陶行知协会。

  十二年忠于支教,陶协一直在路上

  走进山东财经大学圣井校区,宽敞的校园,林立的教学楼,郁郁葱葱的绿植,现代化的设施,让人不禁感叹现在的高校大学生能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求学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何以想到要去艰苦的偏远山村支教?记者不禁想赶快知道答案。

  在学校的第三餐厅,记者见到了陶行知协会的会长马公睿,一个肤色有些黑的小伙子,接近一米八的个头,带着细边框眼镜,面容上有在校大学生的青春稚嫩,但眼神中又有踏入社会后的成熟稳重。

  临近考试周,不少学生都在餐厅中安静复习,找了一张桌子,记者和马公睿坐下来聊起了陶行知协会。

  “我已经是陶行知协会的第12任会长了。”今年大二的马公睿告诉记者。没想到这样一个校级公益类学生社团已经有12年的历史了,这在济南高校当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协会是由原山东财政学院工商管理学院05级工程管理班张之礼于2006年底发起的,于2007年4月1日正式成立。”马公睿介绍道,“协会最初只有20多人,经过了这十几年的发展壮大,现在包括协会成员和协会以外的大学生志愿者,有120余人,成立了5支支教队、4支调研队。还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运行规范、高效公正,同时拥有明确的协会章程。”

  马公睿告诉记者,协会的重点活动是暑假、寒假等假期期间组织外出支教、调研活动,活动结束后,将组织下乡支教图片展览活动,并将调研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到相关的报刊、杂志投稿。“外出活动之前,我们还会组织相关的学习、培训活动。另外,我们还会同其他学校的类似社团进行交流,联合他们组织相关活动。”马公睿说。

  而谈到协会为何能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为何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其中,马公睿说都源于一个“家”字。“协会一贯以来都在倡导‘家文化’的观念,在这个‘家’中,协会给予每一位成员发挥的空间与平台,使每一位成员的能力都能得到培养,让他们在协会中得到能力的锻炼与家的温暖。”

  2007年7月“希望之旅”启程,陶行知协会2007年暑假赴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开展首次支教调研活动;2008年11月,协会与济南特殊教育中心建立了长期的义务教学合作关系,为会员提供了一个实践教学讲课的平台,同时也为那些残疾儿童送去了知识和快乐;2010年10月与章丘区圣井街道办事处李福小学建立了长期义务教学合作关系;2014年举办“温暖餐具”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回收闲置物资、进行爱心义卖等活动,筹得善款为孩子们购买卫生餐具,改变他们不良的用餐习惯和饮食条件;2018年11月,协会联合造办堂举办的“免费午餐”活动圆满结束,共有1063位热心同学参与,筹集爱心善款10601.07元,每位同学的爱心都将以一顿顿午餐的形式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十二年的时光,始于名字,惊于历史,勤于调研,忠于支教,陶协一直在路上。

  时光匆匆,却有力量

  “同样的盛夏,太阳烤着大地,知了叫个不停,树叶热得无精打采……回到了山东的八月,虽身至此,心,却还留在那个河南的七月里,留在那一片韩洼的土地上,流连在那些孩子的笑容间。”这是陶行知协会的赵昊睿在2017暑期“希望之旅”支教结束回来后,写在纪实当中的一段话。

  2017年7月13日下午四点,河南二队一行21人,从济南站坐着K911次列车驶向洛阳。在火车上,支教队员们都满怀兴奋,吃着自己携带着的“余粮”,再最后犒劳一下自己的味蕾,因为大家都知道接下来陪伴他们15天的,或许只有土豆和面条。

  第二天上午,队员们踏进了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鸦岭乡韩洼村韩洼小学的大门。这里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破烂不堪的样子,基础的教学硬件设施还是齐全的。看上去这里的教育条件并不差,那么为何千里迢迢来这里支教?接下来的15天,队员们找到了答案,领悟到了支教内在的东西。

  “你班五年级的孩子不好管,做好心理准备。”这是赵昊睿刚到班级时听到的孩子家长的话。果然,在纪律上,这里的孩子比较“野”。“经过了解,学校里老师不多,且年龄偏大,没什么精力去管纪律,处理不听课的孩子,要么让他们去操场玩,要么老老实实趴在桌子上睡觉,标准的放羊式教学。”赵昊睿说,“如何管理上课以及课间的纪律成了我们每位‘班主任’煞费心力的一件事。”

  “孩子终究是孩子,可塑性强。对他们管得多了,讲得多了,偶尔或真或假发发火,他们自然而然也就听了。”赵昊睿说。15天里,队员们对孩子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该玩的时候老师陪你们玩,但上课的时候一定得遵守纪律。”渐渐地,纪律最差的五年级,变成了老师们口中“纪律好的班级”。

  支教期间,队员们为孩子们搞了一场合唱比赛。经过3天“扯着嗓子”的练习,孩子们勇敢地在大家面前表演,而在此前,他们并没有这种机会,更没有这份勇气。当孩子们像宝贝似的捧着队员们自己画的“合唱比赛一等奖”奖状,一个个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让队员们很欣慰、很欣喜,更感动。

  15天的支教以消夏午会而收尾。在准备消夏午会的那几天里,孩子们上课前写满了一黑板的“老师,我们爱您”,四位老师一上午都没舍得擦;一下课就到办公室门口给队员们送小礼物的小家伙们,热情得不得不让队员们“撵”他们;还有那一朵朵用心慢慢叠起来、攒了满满一大袋的纸花朵,让队员们分不清每一朵是谁叠的……

  “这里的孩子和自己设想的差距太大了。也正是这个差距,才有了来到这里的我们,才有了我们来这儿的必要。我们支教的目的正是为了带给孩子们改变,去弥补这个差距。”赵昊睿说,“支教的双方从来都是平等的,成长的不单有孩子,更有去支教的人。支教期间,太多难以诉说的瞬间触动了心灵,让大家成长了很多;又有那么一股天真可爱的气息涌进了心底,净化了心灵。”

  就是这样一群人,不知道自己的努力会改变多少,但是他们就是怀着那份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执着,一直慢慢传承坚持在路上,坚守那段匆匆却有力量的时光。 (图/文: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杨 金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