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南市市中区高度重视城市文化社区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断优化文化设施体系,充分发挥教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嵌入式”市民教育服务模式,满足群众全龄化、全时段教育文化公共服务需求,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社区嵌入式市民教育服务全面铺开
市中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引导各社区多方链接社会资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通过“空间”换资源,打造嵌入式市民教育服务设施。从青年夜校、老年大学到社区大学、家长学校,再到四点半课堂、社区学院等面向全龄化、全时段居民需求的市民教育模式不断优化。
目前,市中区依托城市社区建成老年大学28所、家长学校118所、社区大学2所、青年夜校5所,拥有四点半课堂15处、科普大学30处。
此外,市中区还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专业优势,引导科协、文联、团委、教体等部门将优质教育文化资源下沉基层一线,引入文化教育类企业、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资源,提高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围绕文化文艺培训、体育健康健身指导、老年群体数字技术知识普及、金融反诈知识宣传、健康保健知识普及、儿童友好、非遗手工教学传承、科学知识普及等相关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市民教育活动,2024年上半年,全区开展市民教育类文明实践活动近2000场次,惠及群众6万余人次。
家门口的青少年宫
未成年群体,是家庭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关爱未成年人是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的重要环节。在市中区,各类助力青少年成长的创新举措层出不穷。
市中区结合辖区实际和群众需求,逐步探索“多方参与、智慧管理、精细服务”的市民教育工作模式。今年4月,七里山街道卧龙社区、海珀社区成立了济南市首家省级社区青少年宫,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省级青少年宫优质课程,围棋、跳绳、美术、歌唱、朗诵……20余个门类任孩子们选择,赢得市民交口称赞,被誉为“家门口”的青少年宫。
为破解人手不足、服务不专业等问题,舜玉路街道、四里村街道积极引入辖区高校、爱心商家和社会组织等力量,日常开设“四点半课堂”,在寒暑期利用青少年宫师资和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开办“托管”课堂,提供学业辅导、监护陪伴、课外活动等全方位青少年关爱服务。
老年大学开在社区
在关爱“一老”方面,市中区完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助餐点等养老服务设施,打通了“医养结合、公益助餐、文体娱乐、健康理疗、智慧助老”养老服务全链条。而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上,各种嵌入式教育举措在各个街道社区展开,不少社区成立了家门口的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