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河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发表时间::2024-01-23 14:22:00来源:济南文明网

  《汉书·沟洫志》曰:“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黄河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九曲黄河蜿蜒千里、穿越万年时光,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也造就了黄河流域独特的民俗文化。

  

  独具特色的黄河民俗民风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根基,形成丰厚的文化宝藏,世世代代哺育着中华儿女,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人们不自觉地选择、继承、弘扬和发展,催生出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绽放璀璨的光华。

  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落子为例。在别的地方,说起山东落子,或许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依稀记得,但在长清区,提起打咣咣镲唱落子,可谓家喻户晓。在山东落子传承人徐立平的支撑下,这项濒临失传的黄河流域民俗文化找到了合适的传承人,不仅在长清得以保存,而且逐渐发扬光大,现有传统名段30多段、新编唱段50多段,徐立平等人创立的“明星曲艺说唱团”成为传承山东落子的重要载体,将黄河民俗文化遗产演遍长清。

  “说雷锋,唱雷锋,雷锋是咱人生前进的一盏灯,咱今天表表济南的活雷锋,刘成德是沈阳军区一个兵,毛主席著作学得好,舍己救人记心中……”这是山东落子传承人在为群众演唱“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山东省道德模范”刘成德的事迹。群众围坐一圈,唱的人激情四溢,听的人沉浸在感动之中。唱经典故事、倡文明乡风、诵美好品德,山东落子不仅传承下来,而且愈加贴近百姓生活,受到群众的欢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孕育出了独特的文明,黄河岸边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民俗风情独具特色。时至今日,黄河岸边的人们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生活的习俗和细节,并将民俗文化融入对黄河安澜、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中。

  古代民间认为,“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黄河流域视龙为水神。农历二月二处在雨水和惊蛰节气之间,传闻这一天神龙抬起了头,行云布雨,福泽大地,于是后世就将这一天定为“青龙节”“春龙节”,意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时至今日,这种民俗文化中对于龙的崇拜,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与放河灯、祭河神等异曲同工,体现黄河流域人民对于黄河安澜、平安幸福的祈愿。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龙绣球灯所包含的娱乐及文化传承部分得到加强,成为一项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祈福纳祥的民俗文化。大觉寺驴子戏的表演内容相较于过去也有了很大变化。在表演形式上,幽默风趣、快乐欢庆仍然是驴子戏不变的主题,而在表演内容上,弘扬中华美德,遵纪守法,邻里和谐,助人为乐等逐渐成为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黄河民俗文化是黄河两岸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劳动人民的首创精神,值得我们尊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部分优秀民俗文化逐渐湮没在历史的烟波中,令人叹息。在这种形势下,深入发掘研究和开发利用丰厚的黄河民俗文化资源,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必然要求。

  当然,保护、传承黄河民俗文化,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不仅对于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长清故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因此,如何推进黄河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黄河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成为我们应当探索的课题。

  一是以黄河文化体验廊道为轴,将沿线各地的文旅资源串珠成链,让游客于多彩民俗中感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浓郁风情。2023年,山东印发《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沿着黄河遇见海”文化旅游新高地,发起“黄河文化出海”倡议,举办黄河文化论坛,以实际行动共建品牌、共探文脉、共保生态,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济南市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菏泽鲁西南民俗博物馆、梁山民俗博物馆、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让古老的非遗传递黄河文化的新声,让民族的记忆焕发时代的光彩。

  二是以各类黄河博物馆、民俗馆为载体加强黄河民俗文化传播,留住乡愁、记住乡愁。齐河黄河文化博物馆群收藏展示了3万多件藏品,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黄河流域文物遗产,入选由省文旅厅发布的春季“山东网红打卡地”名单。长清区平安街道中楼子村修建起民俗馆,展台上的马灯、白瓷花瓶、黑色的抱瓶,展架上的犁、耙、耢等农具,沧桑陈旧。这些陈列有序的老旧物件不仅记录着黄河人家的生活、生产状态,更是乡亲们世世代代与黄河共生共存的见证,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三是借助多种媒介,创新传播形式,发展黄河民俗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去年的千佛山“三月三”民俗文化庙会一片火爆,如果说,美轮美奂的汉服巡游,精彩纷呈的表演和各种琳琅满目的民俗文创产品组合在一起,堪称一场民俗文化盛宴,那么,“黄河大集”则让乡村既保留乡愁韵味,又富有现代魅力,让群众在一次“赶大集”的过程中尽赏山东好品、尽览齐鲁风韵。除此之外,策划黄河民俗电影节、民俗文化摄影展等大型活动展示黄河民俗文化,让优秀的民俗文化通过现代传媒广泛传播,同样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民俗文化,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让我们的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同步而行。(长清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原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