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街道:以志愿服务解锁幸福“密码”
发表时间::2022-12-30 11:39:00来源:

  “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有时顾不上吃饭,我就和其他退役军人一起给他们做顿饭,做好后勤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街道舜华社区退役军人徐波将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辖区核酸检测点位,让爱心餐香飘抗“疫”一线。在舜华社区的街头巷尾,像徐波一样的志愿者有很多,他们或投身疫情防控一线,或在小区清理杂物,或到困难群众家中送温暖……一袭红马甲、橄榄绿,一颗火热心,用心帮助他人,用爱温暖社区。

  在舜华社区,志愿者就像流动的火炬,走到哪里,就照亮哪里。一直以来,舜华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按照“居民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作为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有效载体,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文明”融入城市血脉,浸润人心,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合力,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成为舜耕街道志愿服务不停歇、文明创建无止境的真实写照。

  凝聚“草根”力量 “银龄”服务队助推社区蜕变

  社区是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也是遏制疫情扩散蔓延的重要战场。在舜华社区疫情防控战线的最前沿,总能看到一位身着军绿色大衣,头顶迷彩帽的老者,他就是王速成。作为舜华社区志愿服务团团长,年近古稀的王速成是一位有51年党龄的退休干部,也是一名有着多年军龄的老战士。出生在军人家庭的他,一直牢记爱党爱国的家风家训,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传播文明理念。

  据了解,舜华社区常住人口2138户、4286人,而社区工作者只有12人,仅靠社区的力量肯定忙不过来。而志愿服务团队的加入,对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们要做疫情防控的参与者、倡导者、宣传者、实践者、监督者,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王速成把他的志愿宣言传达给每一名志愿者,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开展群防群控。在他的号召和带动下,135名志愿服务团成员纷纷请缨,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疫”线坚守显担当的同时,王速成带领志愿团队的成员与高龄、孤寡、重病老人结对子,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公益理发、家电维修、爱心午餐、定期上门看望等服务。他带动社区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共同回顾党的历史,讲述红色家风故事,同时发挥文艺特长,组织编排《走进新时代》《漫画三句半:反贪官》《有事好商量》《舜华大妈也疯狂》等作品,用“志愿红”描绘幸福生活新画卷。

  聚焦民生需求 党建引领建好文明实践阵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社区党员、志愿者和居民在舜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围坐在一起,话家常、聊变化,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共同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献计献策。

  针对社区人口多、管理难等问题,舜华社区打造“乐和舜华”党建品牌,其中包括“乐和e家”“乐和清风”“乐和尚善”“乐和聚能”“乐和养正”五大板块,打造舜华社区志愿服务团,组建“邻里帮帮团”“益家人”等9支志愿服务队,吸引志愿者100余人,开展关爱社区空巢老人等服务项目23个,建好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就有了阵地,活动更成体系、更有效果。”舜华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刘瑞霞说。

  阵地常在、活动常态、内容常新,新时代文明实践更有生命力。眼下,舜华社区不断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以群众“点单”、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的方式,不断推出高质量服务,真正实现群众活动有去处、服务有保障、精神有寄托。同时,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建起“网格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从一个个“点”、一条条“线”,织成一张张“网”,让志愿服务更精准高效。

  聚合多元力量 整合资源为居民幸福加码

  成立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队开展劝导活动,营造“人人学习交通规则、人人遵守交通规则、人人出行文明礼让”新风尚;开展“垃圾分类——我是小小宣讲员”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以“小手拉大手”带动整个家庭,维护社区环境;结合各时间节点,开展“嘉年启新芳 文化进万家”“德润家风 清廉家庭”“魅力女性花漾生活”等主题活动……随着一系列丰富多彩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舜华社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增“厚度”、拉“长度”,让志愿服务惠及百姓,营造浓厚文明氛围。

  社区是居民群众的生活家园,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舜华社区让文明实践“搭台”、志愿服务“唱戏”,注重把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整合“双报到”单位、红色物业联盟、志愿服务组织、爱心企业等力量,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推动志愿服务触角延伸到居民家门口,真正惠及群众所求。

  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众筹”、抱团合作,舜华社区深度挖掘辖区资源,广泛链接社会资源,依托辖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打造“乐和养正”品牌,构建“家校社育人共同体”,与10余家教育类“两新”组织签订协议,签约巾帼育人共同体,建立“家校社”宣讲志愿团,在寒暑期开展国学公益课堂,培育发展国学志愿团等志愿组织10余支,常年开展绘画、书法、瑜伽、插花等十几种课程,全过程、全方位促进“家校社”合作,用中华美德滋养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济南日报)

责任编辑:原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