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 擦亮文明底色 绘就幸福画卷
发表时间::2022-08-22 14:18:00来源:
  绿树成荫广场上,花团锦簇公园中,观老人轻舞漫步,颐养生息;宽敞明亮教室间,绿草如荫操场上,见孩童书声朗朗,茁壮成长;各色领域战线上,有市民敬业奉献,奋勇争先;纤尘不染小区中,窗明几净房屋下,听邻里欢声笑语,守望相助……在济水之北,在向善济阳,文明创建有声有色,道德春风轻抚脸庞,善行义举层出不穷,和谐场景遍布城乡,精神建设春风化雨,滋润建设大美济阳。

  近年来,济南市济阳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倡导树立文明观念,营造推行文明风尚,有利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大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思想价值观引领下,于文明高质量实践中,济阳区愈添文明之景,谱写发展乐章。

  理想信念共坚守,思想理论入脑入心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翻开济阳厚重的历史画册,能看到红色革命点燃希望,改革发展砥砺前行。济阳是我党较早开展革命活动并建立县级党组织的县区之一,济阳区第一党支部旧址记录着当时的热血奋战,风雨兼程,红色基因也代代传承,成为支撑今日济阳人共筑伟大社会、共创人民福祉的脊梁。济阳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根铸魂,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今年以来,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7次,选拔千名宣讲员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省市区党代会精神等重大主题宣讲活动2600余场,受众16.7万人。济阳区将自身学习教育外化为行动,将推动新思想捧在手上。

  理论待传播,希望生新芽。清风拂过之处,饱含希望与梦想的种子落地生根,枝桠添绿,处处生花。在各镇(街道)、机关、企业、校园、社区处,能看到一副副热情洋溢的面孔传播红色理论,能听到一阵阵清晰条理的声音讲解红色实践。他们正是由理论小分队、青年小分队、巾帼小分队、桃李小分队等7支队伍组成的“七色花”文明实践宣讲队,他们用昂扬姿态与鲜明特色,让党的理论如蒲公英般飞入千家万户,如晨曦之光照进市民心田。

  宣传需亲切,表演添新意。只有明白群众爱听什么、爱看什么,才能做到有效宣传、快速传播。每周四,小区间,道路边,携带“小马扎”、身穿“黄马甲”的宣讲人员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以“喜迎二十大”为主题开展志愿活动,以面对面、分众化、互动性的形式为群众送上“移动课堂”。选拔赛,戏曲唱,呼声喝,“京剧党史宣讲选拔赛”以“秋实文艺队”演+“蒲公英宣讲团”讲的形式,从现代经典红色京剧曲目中精选名家名段,观众在浓重浪漫主义色彩中感悟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在爱国颂歌中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洗礼。

  文明创建齐参与,共建共享聚合力

  连日来,总能在街头路口看到一个个“红马甲”与交警一起指挥交通,维持秩序。身体力行的年轻人也获得过往群众的认可,他们的青春与奉献比红色马甲更为鲜艳和光彩照人。在济阳,在一次迈步、一次转弯、一次回眸、一次邂逅中与文明不期而遇。文明交通的背后,昭示着城市品质的改善和市民精神风貌的改变,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顺利推进的缩影。

  促提升,在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中与典范相知相许。济阳区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行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文明新风尚。自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开展以来,济阳区积极制定文件、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深入实施“十大攻坚行动”,大力开展城区卫生整改,5月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评估成绩位列全市第1,二季度城市管理综合考评列全市第6、是进步前三区县,疫情防控始终保持“零感染、零疑似”,信访积案化解扎实推进,10件民生实事全部符合节点计划,启动“济阳@黄河”地域文化研究促进系列行动,文化论坛和系列文化展,在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营造了强大宣传声势。实际成果诉说建设成效,精准实施打通管理痛点,文明建设改善城乡面貌,软硬并施促进实力提升。

  助振兴,在移风易俗、家风家教、校园风气、时代楷模中与发展同步共存。文明村镇需深化,于移风易俗中达成乡村振兴,县级及以上文明达标村覆盖率100%。文明单位待创建,于文明底色间引领行业新风。文明家庭要引导,于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中引导家风家教建设。文明校园需重视,于和谐校园中培养时代好青年。目前,济阳区共有省、市文明单位104家,省、市文明村镇171个,省、市文明校园19所,省、市文明家庭14户。千般繁荣,以此为始,万里文明,以此为归。文明并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也非触不可及的深海明珠,文明藏在人人为城的细微之处,在美好环境中闲逛,在齐全设施中露头,在优化服务中挥手,在市民微笑中吟诵。

  文明实践结硕果,志愿服务到万家

  从“荒村人语稀”到“家家户户忙”,从“零散灯光落”到“长灯驱夜长”,自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以来,回河街道大安村建起实践站,老人走出家门成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队员,村中妇女组建的文艺服务志愿服务队自编自演广场舞,沉寂的大安村从睡梦中醒来,显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热闹。

  济阳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作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有力平台,建成区实践中心、7个实践所、550个实践站,实现了区、镇、村组织架构、阵地管理、志愿队伍三级全覆盖。今年以来,全区各级实践阵地紧抓“五有”实践阵地建设标准,紧贴“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对象需求,紧扣“五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要求,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疫情防控、扶贫解困、垃圾分类等文明实践活动3600余场次,推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化、清单化、品牌化。如老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思想,任何一个微小环节与纽带都与最终的成果息息相关,文明实践这项大工程也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逐一击破方能无往而不胜。

  济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以志愿服务为依托,更因志愿服务而出彩。8月6日,全区100余个社区网格帮包单位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志愿服务活动,6000余名机关干部志愿者用行动助力创城,实践文明,引领群众。暑期看护成难题,公益托管来助力,聚焦暑期看护难这一问题,多个社区文明实践站积极开展托管公益服务,因地制宜地开展红色教育、文艺体育、创意手工、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文明实践活动。困难群体动心弦,“五为”实践送温暖,针对困难群体,积极开展“五为”文明实践活动,打造培育了“失独家庭暖心”“小桔灯”“敲门嫂”等志愿服务品牌,定期开展假日陪伴、打扫卫生、心理疏导、义诊、理发等志愿服务活动,把服务群众落到实处,把温暖关怀送到身边。

  至情之阳济水处,志愿风情善城传。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一处处实践阵地,一支支实践队伍,一场场实践活动,将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延伸到“最后一米”,也让文明实践走进了群众的心里,赢得了百姓认同。文明成为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一种圆润而不震撼的声响,成为济阳人默认于心的守则。

  群星闪耀济水边,崇德向善满人间

  她敬业奉献,在基层中做“大人物”。她身为90后长期扎根基层,创新打造“文明楼道”,成立“678党员驿站”,小书记有大担当,她是“中国好人”朱静儒;

  她孝老爱亲,用小肩膀撑起“大家庭”。她悉心照顾去世前夫的父母、现在的公婆、自己的爸妈,用柔弱肩膀撑起三个家,她是“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马居英;

  他见义勇为,在危急关头“谱大爱”。寒水刺骨,勇救落水儿童,他见义勇为后悄然离去, 他是“山东好人”菅聪聪……

  他们是普通人,也是伟大的人。他们是基层工作者,是普通市民,是医护工作者,他们是“感动济阳人物”,是济阳区大众化评选、常态化推荐、品牌化打造、立体化宣传“四化”选树机制涌现出的典型代表,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明月清风”。

  近年来,济阳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新时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擦亮道德品牌,放大好人效应,倡树美德新风,构筑精神高地。济阳区“身边好人”“感动济阳任务”“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得挖掘选树好人渠道不断拓宽、宣传好人方式持续丰富、礼遇好人制度进一步完善,一批批“中国好人”、道德模范相继涌现,好人效应持续放大,“济阳好人”成为继“感动济阳人物”后又一张新的靓丽名片。济水烟柳清嘉,有善者比肩,笑靥如花。截至目前,“感动济阳人物”评选已连续举办七届,全区涌现出“中国好人”9人,省市“身边好人”66人,省市道德模范26人,在全区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济水滨滨,黄河汤汤,济阳正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作,一首余音绕梁的诗歌,彰显着文明兴城的寄托。文明城中柳丝垂,市民欢欣度年岁,相知相守共度日,此时此刻享安宁。文明作为最靓丽的风景,作为城市软实力的体现,正在济阳大地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描绘善城善闻的美好画卷与新章。在文明善风吹过之处,共尝八碗珍馐,齐品春水煎茶。

责任编辑:原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