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不住”的奶奶 居民的贴心人——记制锦市街道朝阳街社区退休党员石兰英
■人物档案:石兰英,1948年出生,中共党员,家住天桥区制锦市街道朝阳街社区。她是天桥区天成路小学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制锦市枫叶大篷车分团团长,朝阳“假日学堂”校长,“爱之翼”兰英助残工作室负责人,朝阳风华艺术团团长……退休后,她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常年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志愿服务。虽已年过七旬,却始终活跃在社区一线、群众眼前,成为行走在服务居民一线的“小巷管家”。一直以来,石兰英践行“奉献是我一辈子的心愿”的铮铮誓言,用大爱书写不凡的人生。
不忘“志愿”初心开办“假日学堂”
“我出生时家庭贫困,缺吃少穿,出生后母亲没有奶水,刚出生的我饿得连哭的力气都没有,母亲把我抱在怀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不停念叨着‘谁来救救我的孩子’。”随着石兰英的讲述,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逐渐浮现。“1949年初,解放军打到我家乡,在我家首先看到母亲怀中奄奄一息快要饿死的我,立刻脱下军大衣裹在我身上,把小米糊糊抹在我嘴里。军医看好了我的病,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所以我穿过最暖和的衣服,是解放军的军大衣,第一顿饱饭,是解放军的小米饭……”谈起多年坚持参与志愿服务的初心时,石兰英表示,她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把对党的情和爱,全部倾尽在志愿服务工作上。
“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沐浴着党的雨露,度过幸福的童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知识的海洋,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我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并光荣地入了党,在从教的几十年中,我把对党的爱都化作热情倾注在工作中,倾注在每个孩子身上。”从教时,教书育人是她铭记于心的宗旨;退休后,她依然心系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在社区中找到了新的奋斗目标。
随着假期的到来,孩子们的生活单调且枯燥,父母又忙于工作,无暇顾及。“我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眼睛,我一直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他们点亮一盏灯,带来一点光亮,我也用全部的情和爱换来了桃李满园。当我了解到社区单亲家庭的孩子、双职工的孩子,还有留守儿童等,一到寒暑假无人照管,有的父母甚至用一把大锁把孩子从早锁到晚,我想怎么让他们的假期生活充实起来呢?”石兰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解决这一问题,她精心编排假期活动方案,东奔西走沟通课程资源、联系授课教师,并与街道协商开班事宜。2011年,在石兰英的广泛发动、街道党工委的大力支持下和社区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朝阳街社区开办了首期“假日学堂”暨青少年暑期培训班,她发挥优势特长,为孩子们上课,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解决了部分双职工家庭、外来务工家庭孩子无人照顾的难题。
到现在,暑期班设立10余年来,参与孩子数量不断增多,受益青少年已达700人,课程丰富多彩,内容涵盖书法、绘画、剪纸、国学、外语等各类文化艺术课程,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徜徉。除此之外,石兰英还带着孩子们到济南战役纪念馆、解放阁、博物馆、省党史馆等地参观学习,让他们从小接受红色教育,培养爱国情怀。这样的社区公益教育平台,既让孩子们在假期中学到了知识,又为家长消除了后顾之忧,得到了居民的一致称赞。2018年,“假日学堂”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区教育阵地。
演绎战“疫”夕阳红争当居民平安守护者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石兰英所在区域被调整为封控区,得知这一消息,身为老党员的石兰英第一个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忘记了自己已到古稀之年,还有多年生病在家的残疾老伴,全身心投入到防控一线中去,抗击疫情。她掷地有声地承诺:“书记,有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守护家园,请您放心,我们楼院很安全,不用担心有疫情发生。”
要想筑牢疫情防护屏障,入户排查是基础。白天石兰英在卡口值勤,晚上她挨家挨户采集信息。对高风险地区回来的居民,要居家隔离14天,她带领“菜篮子”小分队送上日常必需品,为居民送上防控知识宣传页。回忆起当初,石兰英仍然很激动,“70多岁的我依然干劲十足,交给我的任务总是超额完成,一晚上就把院内27户居民信息登记在册,并根据住户特点在每一栏备注里标明详细信息,做到了网格内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上下楼多了,她经常会犯腿疼,她毅然戴上护膝,坚守在防疫的最前线,有人问她:“你这么大年纪了该歇歇了,这么累图个啥?”她总是坚定地说:“谁让咱是党的人!”在她和志愿者们的发动下,朝阳街26号院居民群众纷纷行动起来,齐心协力共抗疫情,实行楼道内卫生防疫“承包制”“分摊制”,既将防控措施落实到户、责任到人,又保障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昔日的小院换新颜。
“疫情防控‘警报’一天不除,我就一天不下火线。”今年三四月份,我市疫情防控形势再次严峻,74岁的她视疫情如命令,关键时刻连续两次主动“请战”疫情防控一线,协助社区开展工作,勇挑重担,积极加入社区抗击疫情阻击战中,平均每天志愿服务6小时,不曾有过半点松懈。“我是一名老党员,更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出志愿者力量。真正做到疫情在哪里,哪里有需要,就战斗到哪里!”
“当我穿上防护服那一刻,没有任何畏惧,只为能尽一份力量,感到无上荣光!”面对本次疫情,古稀之年的石兰英白天在封控区或管控区值勤,严格守好防疫关卡,详细统计社区内居民出行情况和身体状况等信息;遇到从高风险地区回来需要隔离的居民,石兰英带领着志愿者每天挨家挨户送菜和日常生活必需品;遇到隔离人员心理压力大、群众对疫情认识有限的情况,石兰英耐心细致做好心理疏导,科普防疫知识,帮助他们掌握科学防护方法、消除恐慌心理。“志愿服务精神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盖世英雄,大家都是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的平凡人。我们的腿跑得抽了筋,手冻得发了麻,
嗓子也喊哑了,但为了社区大家庭的幸福安全,为了疫情防控,一切坚守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组建助残工作室“一米阳光”照亮社区残疾群众的心房
“奉献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一直以来,石兰英都把社区居民当成自己的亲人,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用心做。身为志愿者队伍领头人的她想尽办法,为社区空巢、失独老人以及困难残疾朋友等特殊人群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做了多少好事,得到多少人赞扬,她说她自己也记不清了。
制锦市街道朝阳街社区的李华(化名)中年丧子,晚年丧夫,在垂老暮年,成了行动不便的孤独老人。“在得知了她的情况后,我迅速与她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前几年她生病住院,我和其他志愿者轮流去照顾她,陪她聊天,送去可口的饭菜。我还记得她出院的时候一把抱住了我,泣不成声地说,你们就是我的亲人。”回忆起那个场景,石兰英的眼眶湿润了。
2020年,为了将助残工作更细致化,她创立了“爱之翼”兰英助残工作室,牵头举办残疾人活动。先后开展走访慰问、社会爱心义卖、心理健康咨询、法律政策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助残扶残活动,惠及辖区残疾群众。残疾朋友住院,她买上水果去医院看望;遇到家中有困难的残疾朋友,她从自家的积蓄中拿钱去帮助他们。只要残疾朋友需要她,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数九寒冬,她第一时间上门提供帮助,用话语和行动传递温暖,为心智障碍者撑起一片爱心的蓝天。
工作室成立短短一年时间,石兰英就带领助残志愿者们多次深入制锦市辖区几十户残疾居民家中,陪他们聊天、谈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乐享生活。每逢重要节日到来之际,她都会组织部分残疾人参加社区集中观影活动,经常自己出资购买慰问品给残疾人送去关怀和慰问,她的到来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幸福的笑容。“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把助残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把党和社会的关怀送入每一户残疾人家中。”石兰英一直在努力着。
为帮助社区心障青年参与就业、融入社会,石兰英与社会助残服务机构联系,组织开展衍纸画、麦秆画、丝网娃娃制作等培训课程,让他们在手工制作中找到乐趣。在十一假期期间,石兰英和志愿者们带着心障青年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工艺品进行义卖,曲水亭边的爱心小屋里,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串珠玩偶、喜庆的红色福字挂件、小巧玲珑的彩色线钩小鞋等物品琳琅满目。一上午的时间,通过他们的叫卖,售出了好几件作品,幸福感、满足感洋溢在脸上。看到他们开心的样子,石兰英的心中也特别满足,她觉得能为助残工作出一份力,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虽已年逾古稀,满鬓的白发、眼角的皱纹、蹒跚的步伐,石兰英仍满面容光、精神矍铄、干劲十足。现在的她,依然每天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疫情防控、文艺演出、街巷环境大扫除、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到处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常说:“作为一名党员,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我都义无反顾冲向前、绝不退缩!”石兰英用她的心怀大爱、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传递着爱心与温暖,也为自己书写了精彩的人生华章。
“爱心爷爷”有个“时光宝盒”——记省监狱退休老党员钱玉田的公益故事
■人物档案
在济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一生坚持做好事的人,一个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用切实的行为举动,把雷锋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人,更是一个把凡人善举坚持一生并书写成永恒的人。他,就是77岁的钱玉田,山东省监狱一位普通的退休老警察,一位令人仰望的可亲可敬的老人。
在历下区省监狱宿舍一个普通的地下室内,有一个属于钱玉田的“时光宝盒”,里面是他几十年来的潜心收藏,小小的地下室外表看似低调,实则内藏乾坤,走进它,就如同在历史长河里穿梭,过去的时光重新又“看得见、摸得着”。但他收藏这些绝不为占有,而是希望能分享给更多的人。
要用一生践行永不褪色的雷锋精神
退休后的钱玉田依旧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一件多年前上班时的工作服穿了20年仍舍不得换新的,常常蹬着一辆28寸的自行车赶在做公益的路上,胸前别着的是一枚雷锋徽章。“这个徽章是前几年拜访雷锋的战友刘成德时,他留给我作纪念的。”刘成德和雷锋是相互学习的战友,也都是钱玉田心中敬佩的榜样,因此他格外珍惜。
“我是1945年出生,1962年参军入伍,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年入伍当兵的那一批人中我是入党最早的,我也一直把入党当作自己人生最大的骄傲。能成为一名党员,我非常自豪。”谈起当年的入党历程,钱玉田的心情无比激动。钱玉田当兵后不久,全国便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
“自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从未间断过学雷锋。我和雷锋一样,都是苦孩子出身,也是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我不断成长进步。”在部队中,钱玉田就是一个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人,他也被战友称为“闲不住的人”,做什么事都积极肯干,他认为那时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做“公益”的种子。他说:“能够帮助到别人,很快乐、很有成就感。”
在钱玉田家里,目之所及是一件件珍贵的雷锋收藏品,他如数家珍。几十年来,他一直在搜寻、收集和收藏与雷锋同志相关的书籍、杂志、报纸、宣传纪念品等资料。“我为什么要收藏雷锋作品呢,是因为我对雷锋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为了更好地宣传雷锋精神,让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来,钱玉田多次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举办雷锋展览,免费向市民开放,他还常常走进校园宣讲雷锋故事,将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精神融入每一位学生心中,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雷锋精神。
废品堆里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
寒来暑往、雨雪风霜,钱玉田的脚步从未停歇……
每天上午和下午,雷打不动的出门时间,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济南各个废品回收集散点。停好自行车,熟络地跟人打声招呼,之后他便直奔回收点里废旧书本纸张存放处,在几米高的废旧书本堆中慢慢淘,细细挑。
钱玉田从年轻时就是一个党政军政治历史资料的收藏爱好者,他常常能从旧书市场、废品回收站里发现惊喜。“在收集过程中,看到废品回收站有很多适合孩子看且品相很好的书,像是《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国学》等,我买回来之后给孙女看,孙女很喜欢。渐渐地,收的书越来越多,我就把它们送给邻居家的孩子,也受到了他们的欢迎。哪个亲戚朋友来家做客,我就送给他们的孩子,逐渐地,我挑回家的书越来越多,我也萌生了一个念头,就是捐给更多的小朋友。”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有的孩子看书比较困难,买不起太多书,所以一直有想捐给农村孩子的想法。”9年前,他从报纸上看到了济宁嘉祥一位患白血病的女孩欧阳艳丽的故事,被深深地打动。当时23岁患白血病的女孩欧阳艳丽,在社会关爱下身体有了一点好转,为了回馈社会,她决定号召热心人为农村小学建100个爱心书屋。钱玉田立即决定一起帮助欧阳艳丽完成心愿,也完成自己一直以来为农村孩子捐赠爱心图书的愿望。
迄今为止,他捐赠图书数量已经超过1万本,从爱好到理想,从淘书到捐书,从最早的时候他每收一公斤旧书花4毛钱、到8毛钱,后来涨到1元钱,现在是每公斤4元钱。“淘书爷爷”钱玉田至今已经坚持了10余年。“我目前计划每年都捐1000到1500本,去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超额完成,捐了2500本。只要身体允许,条件允许,我就会一直坚持去回收点买书、捐书。就像雷锋同志一样,我也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就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人的一生,要活得有价值、有尊严、有意义。”说起这些,这位77岁的老人掷地有声。
川流不息的马路上,钱玉田还是骑着那辆自行车,时间长了,车子的零件生了锈,发出“吱呀”的声音,似乎和这座城市格格不入,但就是用这辆自行车的后座,为无数有需要的孩子们驮回了一个一个“图书馆”……